新闻资讯
工业机器人帮助劳动者向高阶价值转移
编辑:angela   上传日期:2024-04-24  浏览次数:217 次

 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会不会抢夺人类的饭碗?如果工厂都用上了机器人,那以后工人的出路在哪里?“机器换人”在给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,也在社会上引来诸多争议。

 
  对机器人的恐慌由来已久。早在上世纪60年代,工业机器人就诞生在美国。当时美国失业率较高,由于担心失业带来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动荡,美国政府并没有支持机器人企业的发展。在美国发展受限的工业机器人技术,反而给劳动力短缺的日本带来了福音,很快进入实用阶段。
 
  在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,工业机器人被大量用于各类汽车生产线、3C产业(即电脑、通信和消费性电子产品)、机械加工等各领域。在大量重复性、繁重、有毒有害、危险性作业等方面,工业机器人展现出人力无可比拟的效率优势。
 
  特别是,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期宣告结束,老龄化推动人力成本上升,机器取代人工将是大势所趋。
 
  《中国制造2025》站在历史的新高度,将“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”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。2023年初工信部发布《“机器人+”应用行动实施方案》,明确表示在制造业领域,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,打造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。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智能制造在发展中的意义,在很多地区开展规模庞大的“机器换人”行动。
 
 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,这个口号虽然通俗易懂,有助于企业理解、推动智能制造的落地,但是,一些企业过多地强调了设备、技术层面的价值,只是简单地购买大量高端机床、工业机器人以及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,忽视了人在企业中的价值。如果工业机器人始终只是作为辅助工具,却没有真正跨越现有生产局限,开拓出新的独立生产领域,产生新知识、新技术,那么“机器换人”带来的影响是短暂的。
 
  “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能够通过提升效率、产品质量等途径促进产业升级。但产业升级最重要的一个特征——技术进步,却不是工业机器人力所能及的,必须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来完成。”长期钻研该领域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博士蔡震坤谈到。
 
  他们认为,机器换人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外在特征,不应该成为实施智能制造的焦点。“换人”不是目的,机器帮人才是未来发展方向。
 
  从历史经验来看,机械化、电气化、信息化,以及将来的智能化,无一不是一个释放人的劳动价值,帮助人向更高价值转移的过程。“工业机器人可以替代越来越多的体力劳动,将人类逐渐从重复、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,从事更多有价值、创造性的工作。”新松机器人汽车行业高级总监程虎丰说。
 
  某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高管徐如强(化名)表示:“机器人的应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,主要体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、劳动力需求的调整以及劳动者技能要求的提升等方面。一般来说,那些工作内容相对单一、重复,且对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更容易受到影响。例如,简单的数据处理、数据录入、客服服务、运输和物流等领域的工作,通常可以通过预设的程序和算法来实现自动化,更容易受到机器人的冲击。但在许多高度创造性、灵活性、人际交往的领域,人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。”
 
 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可避免会替代传统劳动力,也会创造出新的岗位,这是专业人士普遍达成的共识。一方面,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,对机器人技师、机器人研发工程师等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日益增长。另一方面,随着技术的发展,许多新兴行业会诞生,为人们开辟一片崭新的职业领域。


声明: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,请立即与清智科技官网(www.tsingzhikj.com)联系,本网站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

视频